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于1862年完成的《悲惨世界》,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小说歌颂了善和光明,饱含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关心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这部著作体现的艺术风格是
a. 表达个人强烈情感的浪漫主义
b.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c. 注重批判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
d. 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现代主义
难度: 中等
在罗马共和国地理版图向海外扩张的同时,罗马的外事裁判官不断进行司法活动。他们在裁判案件时,以行为是否“出于善意”为衡量标准,而无论主体身份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都能够得到保护。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实践
a. 推动了自然法观念的形成
b. 利于新法律契约关系的形成
c. 维系了罗马贵族道德水准
d. 使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难度: 中等
1935年5月,胡适在一篇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中凄然感叹,“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因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使得个人解放,个人解放产出的政治哲学是所谓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这反映出
a. 团结抗日已成为当时民众的共识
b. 胡适主张五四精神要与时俱进
c. 国民党文化专制引发知识界不满
d. 个人主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难度: 中等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倡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
难度: 简单
下表反映了汉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据此可知,汉代
时期 | 措施 |
“文景之治”时期 | 丞相的属吏丞相史出刺(监察)地方,诏令中要求丞相特别关注郡县吏治 |
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 | 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十三个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 |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 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 |
a.汉承秦制下的稳定性 b.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c.刺史掌握地方大权 d.监察体系趋向职业化
难度: 中等
《盐铁论复古篇》认为,盐铁官营:“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该观点强调的是汉代的盐铁官营
a.以增强国家赋税收入为目标 b.旨在推行抑商政策
c.目的是维持社会势力的平衡 d.意在防止土地兼并
难度: 中等
唐代的炼丹著作《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等即记录了火药的诞生。到北宋时,政府开始组织有关火药与火器的大规模生产,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官方作坊要求工匠熟背制造程序,严禁外传,同时禁止硫磺、硝石出境,特别是流向辽国。据此可知
a.专制主义制约科技进步
b.政府行为主导科技发展
c.宋代火药技术已趋成熟
d.政局变迁影响科技发展
难度: 中等
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对放债、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限制。但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这表明明代
a.专制体制崩溃,金融市场混乱
b.民间需求与国家政策的矛盾
c.商业环境宽松,经济秩序稳定
d.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丰厚利润
难度: 中等
美国联邦党人曾论证“在所有人数众多的议会中,不管由什么人组成,感情必定会夺取理智的至高权威,如果每个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次雅典会议都是乌合之众”。该观点强调
a.美国国会议员的人数有所固定 b.根据代议制类型确定议会人数
c.精英政治比直接民主更具优势 d.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共和制基础
难度: 困难
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长长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个样,里而住的人也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样。这表明了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
难度: 简单
《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
a.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
b.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
d.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
难度: 中等
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总办刘麒祥指出,军需工业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其价值运费已不合算,且平时购运往来虽尚称便,诚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则轮船不能抵埠,而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这反映出
a.民族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
b.甲午战争后,中国海权进一步丧失
c.中国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必要性
d.外国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钢铁生产
难度: 中等
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诚然如天渊之别,如表所示
时代 | 戊戌时期 | 大革命时期 |
评价 | 绅士为人民之代表 | 绅士为全民之公敌 |
地位 | 绅士为救亡图存之中坚 | 绅士为列强、军阀之基础 |
作用 | 绅士为社会进步之动力 | 绅士为革命之保障 |
目标 | 兴绅权以兴民权 | 打倒绅权以实现民权 |
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戊戌变法时期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彻底的批判了绅士阶层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中共“一大”纲领的广泛传播
d.新兴力量重构基层权力的需要
难度: 中等
1903年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美国和欧洲都曾与革命党人细谈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名称,最终孙中山借鉴美国总统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和民享定下了三民主义的名称,这反映出孙中山
a.强调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地位 b.吸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教训
c.借助西方理论来包装三民主义 d.努力探索民主革命的发展方向
难度: 中等
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难度: 困难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投资企业“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
a.抑制了美国对华的商品倾销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巩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d.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难度: 中等
1945年5月6日,阎锡山致电徐永昌称共党积极在华北发展,敌人有撤退各城市据守交通线的决定,如此华北将成为共党势力……,请面谒委员长决定收复华北政策,(锡)山当尽力运用。”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 b.华北日军已准备向八路军投降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d.中国共产党是华北抗战的主力
难度: 中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经济所有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等思想,并付诸实践始于
a.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b.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d.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
难度: 中等
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1949年建立之初有12个成员国。下表中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反映了
a. 美国不断加强对欧洲的军事渗透
b. 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美苏对东欧国家的争夺更激烈
难度: 困难
据新华社报道,“金砖五国”不但拥有全球43%的人口,75%以上的外汇储备,而且在全球经济复苏迟缓、欧债危机深重难返的背景下,金砖五国作为一个整体,在2009年到2013年之间依然保持了两倍于全球和四倍于发达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金砖五国”的发展
a.以较强实力领衔世界金融和贸易走向
b.打破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秩序
c.使其成为极具实力的新兴经济区域集团
d.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难度: 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与糖的相遇”
“茶与糖的相遇”反映了近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茶于1649年引进英国后,上流社会的女性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作为高贵的象征。18世纪,茶已成为百姓的日常消费品了。茶之所以能成为日常消费品,是因为它已变成了与糖结合在一起的饮料。加了糖的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有提神作用。由于欧洲人对糖的需求源源不断,种植因主转向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到1700年,美洲新大陆已经变成巨大的蔗糖工厂。加糖的红茶最终成为产业革命时期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工人阶级出中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提高工作效率,在心理上更能适应工厂的劳动强度。英国茶的消费也曰益增多,茶税从1700年的2万磅升至1800年的2000万磅。
——摘编自(美)西敏思《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等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一种重大历史现象,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述。(要求:写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梢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稍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时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
——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材料三: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难度: 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亦称市集、墟、场,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在17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编自林家豪《明代工商业城镇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材料二 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明宣宗时,以票拟批答的方式处理政务,加强了内阁的权力。但由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
——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黄宗羲的主要论点,并结合材料二三和明代的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3)综合材料,指出明代后期社会变迁的新态势。
难度: 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1)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